行业资讯
1、两个作用:R1和R2构成分压,可以用来限制在输入电压大于一定值时才使三极管导通。在输入电压为未知时,比如说单片机的IO为高阻态时,用R2下拉,使得三极管截止。
2、B、E间是一个二极管,不是一个电阻。如果是NPN型三极管,则B为阳极、E为阴极;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,表现为E-B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阻值,而B-E之间的阻值则较小。
3、因此在这种场合三极管是起开关作用,而不是放大作用。在这种应用场合,最好的方式是不用任何电阻。三极管基极直接接单片机输出脚,完全由单片机输出脚决定基极电流的有无;发射极接地,集电极直接接数码管。
4、为基极提供电流的,使得三极管能正常工作,在特性曲线的中间位置。好像和放大倍数没什么直接的关系。
用指针万用表1k档测量的话,be间电阻大约在3~5kΩ,bc间电阻也是3~5kΩ,ce间电阻在10MΩ以上。
三极管引脚之间的电阻值小,在30欧姆以下。阻值取决于电路设计和实际测量结果。三极管R315是一种NPN型晶体管,具有高电压和大电流的特点,广泛应用于功率放大、开关控制和信号放大等领域。
以9013,9014为例,用MF-47型万用表R*1K档测量,Rbc=Rbe=5kΩ。Rcb,Rce,Reb.Re均为无穷大。换用*1,*10,*100档位测量,反向电阻都是无穷大,正向电阻值的读数大约是5,50,500。
并且还要看是硅管还是锗管。例如:硅管:PN结的正向电阻大约3--10kΩ,反向电阻大于500kΩ;锗管:PN结的正向电阻大约500--2000Ω,反向电阻大于100kΩ;(用此法还可以判断硅管和锗管)。
rbe=rbb’+(1+β)(re+re),这个电阻和工作状态有关,具体的说和滞留工作点有关。一般估算是,150~350都是合理的,工程应用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。
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,没有确定值,它随着三极管的管压降的不同而不同。例:同一管子,漏电流为10微安,管压降为5伏,这时管子的电阻为5伏/10微安=500千欧;但当管压降为20伏时,它的电阻就成了20伏/10微安=2兆。
我都解释下,偏置电阻Rb=(Ube-0.7v)/Ib,Ib*β=Ic,Ic=(Uc-0.7)/Rc。
首先确定你用的电源电压,比如15v,还有想要的集电极工作电流的范围,比如是0到10ma,这时候就可以确定集电极电阻和发射极电阻的总值了,即是:15v/10ma=1500欧姆。确定了总值,然后就是确定两个电阻分别是多少了。
这个电阻是为了提高可靠性的泄流电阻。原则上,当前及三极管的漏电流流过该电阻时,在其上产生的压降要小于三极管基涉极的导通电压。
我估计你所提到的三极管电路是工作在开关关态的电路吧。。15欧姆的电阻是驱动电阻,是需要的。5欧的电阻是采样电阻,也是需要的。
基极与发射极是一个等效二极管的PN结,这个PN结的电阻大小,和三极管的型号及容量有关系。一般情况下,正向电阻不超过100欧姆,反向电阻大于10千欧吧。
你的电路有问题,当你的9013导通后,集电极相当于接地也就是0v左右,那么你的9012的e-b极间电压为电源电压3v,那么9012将烧毁,正确做法是,在9012的基极中再串一个100k以上的电阻即可保证9012的安全,电路又可正常工作。
1、因此在这种场合三极管是起开关作用,而不是放大作用。在这种应用场合,最好的方式是不用任何电阻。三极管基极直接接单片机输出脚,完全由单片机输出脚决定基极电流的有无;发射极接地,集电极直接接数码管。
2、两个作用:R1和R2构成分压,可以用来限制在输入电压大于一定值时才使三极管导通。在输入电压为未知时,比如说单片机的IO为高阻态时,用R2下拉,使得三极管截止。
3、是个负反馈,加大了输入的阻抗,输入的阻抗=结电阻+泻流电阻*放大倍数,基级电流稍加大,E极电流就有几十倍的放大,大的电流在泻流电阻的压降会很大,把E极的电位抬的很高,又阻止了B级的电流继续加大。
4、入门级 或者菜鸟级这东西是不会的。在 MOS电路 中经常可以看到,也被用于三极管 电路 ,用于改善和稳定三极管发射结的 导通 特性 ,使BE之间的 压降 更稳定。带有自举电阻的三极管电路常用于 电平 转换方面。
5、一般为稳定直流工作点的作用。是不是起信号放大作用,由于信号的变化会对直流偏置造成影响,使信号不能满幅放大。所以在此接一个电阻。
一点销电子网
Yidianxiao Electronic Website Platform